近日,北京開賣老人意外險。數據顯示,該產品兩天即售出近7000份,被稱為“史上賣得最好的保險”。據瞭解,凡是在北京市生活或工作的50周歲以上老人均可購買此保險,不限戶籍,老人在公交、地鐵、公園、博物館、醫療機構等公共服務場所發生意外,將得到更多保障。參保人購買每份保險的費用僅15元,每份保險的意外傷害保額為5萬元,意外傷害醫療保額為5000元。每人最多可投保4份,保險期限為一年。這意味著,老人發生意外最高可獲得20萬元賠付。由於之前多地出現扶摔倒老人遭訛詐的新聞,該保險一經推出即被寄予厚望,希望能解決老人“扶不起”的難題,被不少人解讀為“摔倒險”。(12月19日《長沙晚報》)
  老人意外險被標簽化解讀為“摔倒險”,和當下老人摔倒無人扶、扶摔倒老人遭訛詐密切相關。作為一種補充性的保障舉措,老人意外險通過市場化手段,為老百姓提供了一份“定心丸”。“摔倒險”的熱銷,既反映了公眾的風險防範意識,也折射出老百姓對道德滑坡、人性坍塌的安全焦慮。
  應該承認,絕大多數的人在做出行為之前,是要對這種行為所要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獲得的收益進行計算的,只有在他認為收益可能會高於代價的時候,才可能做出這種行為。因此可以說,老人意外險降低了利他行為的成本,即使遭遇“訛人”,好心人也不會被壓垮。
  那麼,老人意外險能否就此解決“扶不起”的難題呢?從效果上來講,指望老人意外險變成“摔倒險”,並不能改變摔倒無人扶的現實。首先,並不是每位老人都買了“摔倒險”,路人也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判斷摔倒的老人是不是購買了“摔倒險”;而即使老人買了保險,將來如何賠付也存在責任劃分問題,行人照樣可能擔責,如果老人真的貪心,就算有保險也照樣可以向路人索賠。
  這邊廂,是老人意外保險巨大的市場需求;那邊廂,是保險公司並不願意問津的市場供給,由於老人發生意外的風險比較大,且在理賠時容易發生糾紛,保險公司從利益考量出發,往往會採取保守的態度。北京老人意外險的熱銷,是因為有政府推動和“制度兜底”——北京市民政局宣佈,北京約7萬低保、“三無”、失獨等老人,其保費將由政府買單。
  伴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和社會風險的增加,老人意外險逐漸從特殊需求轉變為普遍需求。然而,任何公共問題的解決,政府、市場和社會都各有特色,單獨依靠某一方面或者忽略某一方面的力量通常都是不可取的。破解老人摔倒無人扶的難題,化解人們對“好心不一定有好報”的擔憂,還需要政府、市場和社會合力。
  保險公司要根據市場新變化、新需求,推出多種形式的保險產品,降低準入“門檻”,既滿足老人意外保險的個性化需求,又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。畢竟,只有實現“雙贏”,老人意外險才能形成長效機制。對於那些家庭經濟困難、缺乏社會支持的老人,政府要通過公共財政進行“制度補血”,社會力量也可以通過“聚沙成塔”的公眾參與,為老人意外險提供民間救濟。
  誰都不願意看到意外事件的發生,人們的分歧就在於如何防止意外發生以及在意外發生以後,如何給予及時、有效的救助和幫扶。多方合力,讓“摔倒險”發揮應有的效力,破解“老人摔倒無人扶”的困境,才會逐漸消減公眾的安全焦慮。楊朝清
  (原標題:“摔倒險”為啥成“史上最好賣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naxlqgmax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